- 文化時事
忙碌的「就活」就職活動:日本找工作的甜蜜與心酸
發表於 2019.05.27
今天來聊聊「就活(しゅうかつ)」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單字。
圖片出處
圖片出處
〈延伸閱讀:尾牙就是要喝到不醉不罷休!超High日本忘年會〉
日本的「就活」是在就什麼?
「就活(しゅうかつ)」的全名叫做「就職活動(しゅうしょくかつどう)」,簡單來說就是「找工作」。但是這種找工作跟一般找打工或是暫時性的工作有所不同,如果是找打工或是兼差,日文會說「バイト探し」、「仕事探し」,而「就活」指的是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同時開始找工作找正職(正社員、せいしゃいん),並在隔年的四月一日進入公司這樣的一個過程。啊到底救得活還救不活?「就活」對日本畢業生的重要性
對日本大學畢業生來說,這是畢業前後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那種大家都必須要做的感覺,可以把它當作男生去當兵來理解。筆者在日本的最後一年,也是被這一連串的活動搞得人仰馬翻,最後還好有「救活」,順利拿到一個不錯的offer,取得未來幾年可以留在日本好好發展的門票。接下來我就用自己的經驗跟客觀的事實,來分享一下這件日本人的「終生大事」。先分享大概的流程,就像下圖這樣,詳細內容下一段會解說。「就活」怎麼「就」?就活時程內容大公開!
「就活」到底是在什麼時候呢?正式的選考時間,根據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日本経団連)的規定,是在每年的三月到隔年的三月之間,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日本公司搶人才是不手軟的,通常在前一年的暑假就開始有實習(インターンシップ),而這樣的實習,其實某種程度就已經是選考的一環了,有人甚至在實習過後就拿到「內定(ないてい,工作offer)」。至於就活在三月正式開始後,會有什麼樣的「活動」呢?首先就是一連串的說明會,有各家公司自行舉辦的,也有像大拜拜一樣由人力銀行統一舉辦讓各大公司都來參與的兩種型態。第二種型態類似台灣的就業博覽會,針對職缺跟公司狀態詳細說明。如果是公司自行舉辦的說明會,一場講下來兩三小時都不奇怪。參與就活的學生,會依據自己的興趣,對比公司介紹的內容,來思考接下來報名(エントリー)的公司。圖片出處
「就活」搞得像是要脫光光在路上被看一樣
聽完說明會、報名選考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測驗跟面試。測驗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叫做「SPI」,這個主要是測智力,題目內容就是語文跟數學邏輯;另外一種叫做「適性檢査(てきせいけんさ)」,這個比較偏向心理測驗,測試你的性格適不適合你申請的工作。以上這兩種測驗,坊間跟網路上都有大量教科書(対策本、たいさくぼん)來教你怎樣回答,至於實際狀況是怎樣呢?前者的對策叫做「團結力量大」、「人緣大挑戰」,後者則是「比誰最會假掰」、「我最會唬爛」。簡單來說就是這樣,至於箇中奧妙只有體驗過的人才會知道,我想有經驗的應該會知道我在說什麼!測驗過了之後,緊接而來的就是面試,這樣的面試從兩次到五次都有。我個人應徵的顧問業(コンサル業界)面試次數真的是比多的,我為了進入現在的公司,經過的面試有五次,再加上一次人事面談、一次董事面談,共七次。面試的種類很多,有團體面試(集団面接)、個人面試(個人面接),也有看你與他人合作能力的group work(グループワーク、GW),還有測試你在團隊中擔任怎樣角色的group discussion(グループディスカッション、GD),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很幸運的(很不幸的)我全部都遇到了……。圖片出處
幾家歡樂幾家愁,不用傷心,因為「就活」時大家都在失敗ING
面試結束了,幾家歡樂幾家愁,通過的人會拿到「內定」,失敗的人會拿到「お祈りメール」。前者的意思就是說,你通過本公司的選考,我們給予你工作offer,承諾在隔年四月讓你入社,為本公司效力(賣肝)。當然這一份承諾是雙向的,找工作的人可能會同時拿到好幾家公司的內定,最後選擇一家,辭退其它的內定,所以在真正進公司之前,一切都是不一定的。至於未通過面試的人,公司會發一封祝你接下來找工作的過程一路好運的信,俗稱「お祈りメール」。在說這件事時通常會用被動型說我被公司祝福了……(くそ、祈られた)。「就活」順利「救活」之後?
一連串的選考終於結束,內定也選好要去哪一家公司了,接下來就是到畢業之前盡情地玩了。不過在十月一日會有一場「內定式」,集合所有約定好要進公司的人們舉辦一個儀式,然後一起吃一場飯。可憐的碩士生,在取得內定後,就是開始忙荒廢已久的論文,然後連滾帶爬一路拚到三月畢業。四月一日則會舉辦「入社式」,這一天就是正式進入公司的第一天,開始變成社會人了!(晴れて、新社会人になった!)外國月亮就比較圓嗎?台灣日本兩國「就活」大比較
花了大半篇幅在解釋何謂「就活」,不知道大家對日本找工作的過程有怎樣的想法呢?這邊我分享一下日本跟台灣找工作大不同最突出的三個特色。首先是「面試次數」真的很多,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或許真的很忙,但是在進公司之前可以多看看、多問問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公司在面試你,你也在面試公司,有機會可以看看來面試你的人都是怎樣的人,還有事先認識公司的環境,問問一些之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其實對於後續選擇公司是很有幫助的。第二,就活是從「說明會」開始這件事,筆者覺得非常有特色。詳細聽清楚公司的業務內容和召募的人才,再決定要不要報名跟繼續接下來的選考。有這樣的說明會,絕對會比人才招募網上冷冰冰的文字來得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吧!最後一點是,在找工作所花費的「時間」,比起台灣大學畢業生來說多很多,而且很多時間是花在理解自己跟理解公司這兩件事情上。以上這三個特色,對於日本人工作態度影響最大的地方應該就是「離職率較低」,當然這可能跟環境客觀條件有關(轉職不易),不過應該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實際做的工作跟當初自己想像的工作落差沒有太大有關。也因為離職率較低,日本企業對於人才培育可以說不遺餘力,相當用心在教育新進員工。但從花費的時間來看,找工作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根據日本人力公司的分析,平均報名的公司約30.7家,而最後取得內定的約2.3家,所以內定率是7.5%左右,也就是說大半時間是在經歷失敗。當然這只是平均,身旁的朋友跟自己都沒這麼慘,不過在就活期間真的經歷很多挫敗,樂觀地說是人生很好的經驗。切身之痛報你知,基金投資有賺有陪,投資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
最後筆者想分享自己在2017年~2018年間完成的就活心得,簡單整理成三點。首先,看完剛剛這一連串的「就活」流程,應該覺得自己可能可以輕輕鬆鬆克服的吧!當初我也是這麼想的,關關難過關關過,不過問題來了,沒想到每一關間隔的時間這麼久,有時候一場面試之後,可能要再等一兩個禮拜才會有下一場面試的通知,甚至更狠的就直接不回你了,這種叫做「サイレント」,雖然說可能是為了節省公司通信成本,不過對於就活學生來說真的很傷。第二,可以看得出來日本企業對人才的重視,跟我同時進公司的新社員有一百多人,在選出這一百多人之前,不知道花費多少成本面試這些人,而且進入到最後兩次面試時,公司都會幫忙出交通費。加上面試前,舉辦多場的說明會,仔細說明公司的各種狀況,其實對於選公司真的幫助很大。最後一點就是,除了「技術職」(技術性、科技業)之外,其它的職稱普遍來說都是稱作「綜合職」,在應徵這種綜合職的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不限領域,也就是不論你在學校學什麼,在進入職場時都還有轉換跑道的機會。筆者有一個日本朋友,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後,進入商社工作,進公司後選擇的部屬竟是會計部,公司也讓他上課重新學習會計知識。台灣常會說啊「你哲學系要做什麼工作?」在日本這邊普遍來說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結論
以上,就是關於「就活」的簡單介紹,如果想給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新的轉機,或是想挑戰在異國工作,距離台灣不遠的日本或許是你很好的選擇,加上最近日本企業也有很多外國人的職缺,如果有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不妨可以以試試看喔!〈延伸閱讀:尾牙就是要喝到不醉不罷休!超High日本忘年會〉